健身器“带病运行”有隐患 后期保养陷双重困境新华社兰州4月17日体育专电(梁军)在公园、社区等城市公共场所,遍布着形态各异的健身器材,这些公益性设施为市民休闲健身带来了便利,但也因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,为公众健身埋下了安全隐患。
62岁的李大伯带着老伴来到兰州市中心的东方红广场锻炼,这里50多部健身器材大多已被他人占用,好不容易看到有一处无人使用的“豪华受压器”,走上前才发现,该器械的部件发生了严重的损坏,用来“受压”的把手处于悬空状态,一经碰触便已松动摇晃。
相隔不远的地方有一处看似“健全”的腹腰架,却也无人问津。据一位常来锻炼的市民介绍,原先两侧50公分长供支撑的横杆被维修工锯掉了一半,由于横杆长度过短无法达到健身效果,“截肢”后的腹腰架基本沦为摆设。
除了“带病上岗”,健身器材中也不乏“超龄服役”者。在广场另一侧,这里每个健身器材身上都贴有“合格证”,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器材的使用年限为4年,而安装时间为2007年,器材超过有效期近2年。这些设施风吹日晒,加上过度的使用,已形成了一层漆黑的污渍。
走访一些社区发现,这里的建设器材也存在类似的状况。兰州市东路一住宅小区的彭女士说:“坏了的时候也没人及时维修金年会官网,如果里面的零件坏了的话很容易伤及居民。”
网民“qipangongping”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:如果器材破损严重,去运动的兴致想必会大减吧,希望有专人管理,像交通协管员一样,又能给社会减小负担。
据了解,甘肃省公共场合的健身器材由体育部门购置并捐赠给广场、社区、公园等场所,前期的组织安装由体育部门负责,日后的维护与管理责任归于受赠单位,所维修的费用可由体育彩票公益基金承担。
“去年城关区安装了50多部健身器材,前期投入就达200万元,但一些使用频繁的器材两年就需要更换一次,每年的维修费又得十几万元,公益基金只能勉强维持。”兰州市城关区体育局办公室主任刘斌说。
兰州市体育局体育产业处处长杨宝文介绍,目前城市公共健身器材的投入与维修并不在预算之内,而体彩公益基金毕竟有限,分配到县级城市的资金就更为紧张。
除了受制于维修资金,责任方疏于管理,也是器材“无人管”的原因之一。刘斌告诉记者,安装后的体育器材均由受赠方负责管理维护工作,“我们要求受赠单位必须对健身器材定期消毒清洁,平时是否消毒就不知道了,可能我们去督促的时候才会吧。”
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,老百姓不仅满足于吃饱饭,健身休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。”兰州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焦若水认为,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,使配套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人们增加的文化消费需求。
焦若水建议,在建设公共设施前,应考虑地区人口的密度及特征,避免器材设置的千篇一律,合理布局,加大对城市中心场所的安装维护,充分利用医院、学校、体育馆等周边公共场所的空间资源,针对不同健身需求的群体有区别地安装,提高器材的有效使用率,以此降低维修费用。
杨宝文认为,政府还应加强对公共体育领域的财政投入,同时鼓励企业或民间资金的注入,如赞助企业可在健身区域内设置宣传广告,这样一来能够拓宽融资渠道,以弥补管护经费的不足。
“无论健身器归属于谁,主管方也有监督不力的责任。相关部门应当理清个人职责,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和责权统一的制度,对于管理不善的单位进行监督与问责,履行好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人建、没人管的现象。”焦若水说。